以案释法 企业劳动仲裁纠纷案
案情简介
A市肖某某受聘于某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受聘期间2018年3月被劳务派遣至Z单位担任协管员。劳动合同均约定肖某某适用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2024年7月18日肖某某因制作、发布、传播谣言,被A市某派出所行政拘留5天。拘留期满,Z单位将肖某某退回该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后,该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与肖某某解除劳动关系。肖某某不服,向当地劳动仲裁机构提起仲裁,要求该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支付:1.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2.应休未休年休假工资。
调查与处理
(一)肖某某主张:
1.其被处以行政拘留,不是被追究刑事责任,因此某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辞退行为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要求支付赔偿金49668元;
2.肖某某声称自己剩余年假24天,要求支付2018年3月6日至2024年7月24日期间应休未休年休假折合工资9933.6元。
(二)某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辩称:
1.肖某某因制作、发布、传播谣言,被A市公安局某派出所行政拘留5天。肖某某的上述情形属于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根据公司《派遣/外包员工手册》第7.2.3.19条和第7.2.3.28条规定,向肖某某发出劳动合同解除通知,决定解除双方劳动关系。肖某某确认清楚知悉并已学习了解某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和Z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某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派遣/外包员工手册》《Z单位协管员管理办法》等协管员各项管理规定) 且无任何异议,并承诺自愿遵守和执行;
2.肖某某2018年至2022年期间年休假工资主张已超过仲裁时效,肖某某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实际休息天数多于应当休息天数,其中已包含2022年10天年休假、2023年10天年休假和2024年5天年休假的休假情况,Z单位不安排跨年休年休假,因此肖某某在职期间的年休假已经休完。
(三)仲裁结果:
驳回肖某某的全部仲裁请求。
裁决结果分析
(一)劳动争议仲裁时效
劳动仲裁时效分为一般时效和特殊时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肖某某于2024年8月2日申请劳动仲裁,2018年至2022年期间年休假工资的请求已超过仲裁时效,因此劳动仲裁委员会对肖某某要求某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支付2018年至2022年期间年休假工资不予支持。
劳动仲裁时效的设定旨在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从而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正确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及时保护。
(二)举证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如果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这些证据。如果用人单位不提供,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特定情况下的举证责任:如果劳动者主张加班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三)》,劳动者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如果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而不提供的,用人单位需要承担不利后果。
在解除劳动关系的争议中,如果用人单位主张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是合法的,用人单位需要提供相应的法律理由、相关事实、规章制度、法定程序等证据。
本案中肖某某未举证证明其在职期间累计未休年休假的情况,也未举证证明双方约定年休假可跨年安排,应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因此,劳动仲裁机构对某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主张年休假不做跨年安排予以采纳, 对肖某某主张在职期间累计未年休假剩余24天不予采纳。
举证责任制度要求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这有助于防止一方无根据地提出主张,浪费司法资源,确保司法的公平性和效率,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司法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遵守用人单位规章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如果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且劳动者一般不能要求经济补偿。
本案中肖某某已在劳动合同补充协议中签名确认清楚知悉并学习了解《派遣/外包员工手册》和《Z单位协管员管理办法》。肖某某在《派遣/外包员工手册》签收单中也确认已阅读该员工手册。肖某某未举证证明其在上述签名时存在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的情形,应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因此,劳动仲裁机构对某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提供的劳动合同补充协议、签收单、《派遣/外包员工手册》和《Z单位协管员管理办法》等证据予以采纳。
肖某某于2024年7月18日被处以行政拘留,符合《Z单位协管员管理办法》第六条、《派遣/外包员工手册》第7.2.3 条和第7.3.3条的规定,属于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仲裁机构对肖某某要求某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不予支持。
用人单位通过辞退违反规定的员工,可以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环境,确保其他员工的权益不受侵害。此外,通过辞退违规员工,用人单位可以树立起遵守规则的榜样,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同时可以明确劳动者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劳动关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同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